最新消息

曾在30歲時經歷喪夫之痛的王,在丈夫過世後不久,被發現患上嚴重抑鬱症,當時更有自殺念頭,在醫生以腦電盪方法治療後,情況稍有好轉。今年已屆80歲的她,過去數十年來,一直需按醫生指示定期服藥,將病情控制。

現在,王婆婆已兒孫滿堂,大家合力照顧婆婆,提醒她定時服藥及覆診。曾有一段時間,醫生發現王婆婆對一直使用的「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調節劑」(SNRIs)類藥物呈抗藥性反應,於是為她加配鋰劑使用,效果亦不錯。

可是,問題還是出現了:早前,王婆婆在家中意外跌倒,大腿出現骨折情況,經治療後需安排她坐輪椅休養一段時間。向來最喜歡和家人「周圍去」的婆婆,一下子失去生活樂趣,情緒變得非常低落,更有食慾不振、失眠等徵狀。家人帶她到精神科醫生處求診時,醫生發現她總是垂下頭來,沉默不語,經診治後發現她的抑鬱症有惡化傾向。

對於這類曾對傳統抗抑鬱藥出現抗藥性、又有失眠及睡眠質素低落的患者,即使醫生繼續加重正在使用藥物的劑量,對患者的幫助亦不大。現時,醫生可考慮採用「加強療法」,在傳統的SSRIs類藥物之外,加上新一類褪黑色素抗類抑鬱藥物,其作用是調節腦細胞內的血清素與褪黑色素水平,更正患者失衡的晝夜節奏,從而協助改善病情。

臨床經驗所見,如對這類「加強療法」有反應的病人,通常在數天後已可見其在情緒及睡眠質素上的明顯改善,像王婆婆般,在用藥後既能處理本身的抑鬱症問題,同時亦可改善睡眠質素,無需經常倚賴安眠藥。

不過,這個個案還有一段小插曲:話說王婆婆在用藥個多月後,家人因見婆婆病情好轉,決定自行幫她停用褪黑色素抗類抑鬱藥物。沒想到王婆婆即在停藥後短間內「打回原形」,情緒又變得低落。醫生聽了,馬上請其家人緊記:任何情緒病的藥物治療,病人都需按醫生指示時定量用藥,不然有可能令病情反彈甚至惡化。

經過一番治療後,現時王婆婆的病情已明顯改善,但這次家人做足準備,每天由幾位孫兒輪流打給婆婆提醒她吃藥,讓王婆婆甜在心頭;而隨著她的腿傷漸癒,恢復了一定程度的腳部活動能力,王婆婆總算能夠每天花時間到戶外散散步,心情也舒暢了許多。

16Mar